close

坐在圖書館備課

聽著對面實小的鐘聲和人聲

忽然想起了二十年前的我

那個天不怕地不怕愛出風頭最惹老師疼的資優生

 

關於忌諱啊、害怕啊、顧此失彼、投鼠忌器、裡子與面子、擔心能力不足...等等的

都是後來才學會的

國小時的自己就像是新生毫毛的小公雞

驕傲的呢

字典裡還真沒有學不會這詞

 

(又想到那個很貼心、心眼較早熟的Dora張

卻因為不擅交際技巧

所以常惹得一身腥

她是我最留遺憾的學生

很多時候明明知道不要硬碰硬

應該多點包容和耐心以及最重要的傾聽

卻往往礙於時間壓力,不得不用權威壓下聲音

逼得他們只能認錯

(Evan 吳, Eric 詹, 都是)

看著自己一直在做違背意志的事

我想,也是促成選擇離開的一大原因)

 

對照這幾年在教育孩子的過程裡

不知不覺地給了他們很多「提醒」

這個不能做、那個對你有害、這樣是不對的、這樣以後對你不好

半鼓勵又半威嚇

有時想推他們一把

有時想拉他們一下

但都忘了注意

那是用什麼樣的出發點在引導

因為受過傷、吃過虧、挫過銳氣

所以不希望他們重蹈覆轍

想在他們犯錯之前先消掉發生的機率

 

然而

自己不最明白嗎

如果沒有受挫過

怎麼會願意改,怎麼知道要知道修正哪裡

會不會在阻止"錯誤行為"的同時

也遏止了其他發展的可能性

一個在"不要、不行、不可以、不對"的字眼裡成長的孩子

自信生長的空間在哪裡呢

 

此時

我開始深深自省

那句一直放心上並執行的話

「有時候,殘忍才是真慈悲」

有沒有其他的執行空間

 

果然

信念都是拿來考驗的

座右銘容易成為盲點

得一直一直不同角度去優化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blemode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