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是第一次沒有把弟弟的功課教完就離開,不是憤而離席,只是必須謹守諾言。

說好如果沒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後面就不會再教他,也不能玩3C。

我其實很掙扎,一直不確定是不是真的要這麼做,尤其昨天又是剩下最難的應用題(現在才想到,這樣會變成把負擔轉給導師)。

 

直到睡前都還在想,還在等,當然什麼也沒等到。

結果今早見面一確認,孩子後續沒有反省、不覺得自己要再跟我道歉一次取得原諒,偷玩手機,功課打算去問同學(因為不知道我有沒有要原諒、不敢請我教他)。

這下好了,我的錯愕、難過、傻眼、失望、不悅全都交織了。所以我讓他帶著與前述差不多的心情回到班上,繼續他原先的計畫,還故意請其他同學下來辦公室拿本來要由他轉交導師的飲料。

 

我把他推開了,為了表達我的不滿,我的不理性企圖是要他帶著不安、愧疚;但,要多久呢?

昨天說到做到準備只帶姊姊出門吃飯時,弟弟一開始還是呆若木雞,但後來有追出來一鼓作氣把道歉和避免再犯的方式說完,

原本想吃飽回來再教他,結果臨走前叮嚀洗澡時,緊接發生他因為被發現前天沒剪指甲,馬上說了個"我打算今天再剪"的謊

於是我就無視他立即道歉的誠意,懷著滿滿無奈離開了(還在犯錯狀態,居然又馬上說了個謊)

 

升旗時,忽然想到「可不可以處理事情就好,不要有那麼多的情緒」,

不是非得道歉求原諒不可,他沒有虧欠我什麼,只消需要學會為自己負責。

從他昨晚與今天的反應,可以知道他的確沒有學會教訓,所以我當然要不到我要的,但他也沒得到他應得的,

當然不適合一直這麼僵持下去,一定要想到更合適的解決、引導方式。

 

樹立原則(時間、態度…等)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學會掌握自己的狀態,把只看的到眼前的慣性慢慢調整成可以綜觀全局、時刻衡量,

然而面對他這個最weak的環節,我們最常注入最heavy的情緒,導致他抓不到重點。

就像今天聽他說了,才知道他覺得自己昨天已經有道歉,所以沒有需要再做什麼的想法。

這使我不禁回想,常常當孩子犯錯時

我們罵他、講道理、要求他道歉的初衷和目的到底是什麼

初衷是要他知錯,目的是要他改錯

但其實我們往往花了不少時間在"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種面對孩子犯錯,大人會想要趕快上位、用居高臨下的姿態處理的習慣,到底該怎麼調整

「你希望我放棄你嗎?」、「再這樣我要處罰了」、「你到底把我當什麼」、「這樣是不是欺人太甚」、「你現在是要逼我用粗暴無禮的方式是不是」、「一定要用打罵的才聽得懂嗎」

還好現在我已經清楚知道,萬一自己體力或耐心不夠時,千萬不要再處理孩子問題(絕對沒好話與好辦法),也算是為我們之間設一個停損點、警戒線

然而當同樣的事情反覆發生、一錯再錯時

真的很容易就失去耐性,或是覺得:我就是要你改、立刻馬上

即便知道改變需要時間,然而只要被急的念頭抓走了,又是免不了一場轟轟烈烈

 

決定一種看待孩子的基底態度真的很重要啊

就像雞尾酒一樣,即便加了很多花色點綴,但基調不變

只要記清楚自己要用什麼心態、眼光看待孩子(所有人)

即便過程中會有些插曲、調整、意外或例外

但都不會影響最初的態度選擇

如此才不至於在一次次的搖晃與撞擊中暈頭轉向

忘了自己打哪來、要(帶著孩子)往哪走

 

 

讓無謂的情緒快速通過

不執取、不渲染、不加乘

讓自己可以隨時用清明、禪定的狀態

彈性、寬闊的面對、處理一切

時刻提醒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blemode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